春秋战国时期,周朝逐渐衰落,王权旁落京海策略,诸侯纷争不断,兼并扩张,战火连绵。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是楚国。
楚国地处江汉流域,位于南方,因而一直被中原各国视为“南蛮”,并排斥在华夏文明之外。对于楚国的君王来说,征服中原、称霸诸侯成了他们的梦想。春秋时期,楚国通过一系列兼并战争吞并了“汉阳诸姬”,将伏牛山以南的土地纳入自己的版图,涵盖今天的湖北、湖南、江西及安徽、河南部分地区,成功打通了北上中原的道路。而到了战国时期,楚国继续扩张,吞并了越国和鲁国,疆域一度达到接近100万平方公里,人口与秦国相当。
与其他诸侯国不同,楚国的强大并非一时的偶然,而是历代君主的努力结果。楚成王,作为楚国历史上一位强有力的国君,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。他一生都渴望征服中原,称霸诸侯。尽管最终未能如愿,但他为后来的孙子楚庄王的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楚成王即位时,楚国的国内形势并不算特别糟糕,但也远没有达到强盛的程度。给人印象,楚成王虽然有些好战,却并不缺乏治国的才能。登基后,他放弃了以往的好战作风,推行仁政,积极与各国建立良好外交关系,使楚国在诸侯中的声誉逐渐好转。
展开剩余77%然而,尽管楚成王在治国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,最终却还是死于自己儿子的手中,印证了“因果循环,报应不爽”这句话的含义。
在楚成王的统治时期,齐桓公正处在称霸的巅峰时期,风头一时无两。正是因为楚成王做出了一些引起齐桓公警觉的举动,齐桓公决定联合其他诸侯对楚国发动攻势。那么,楚成王到底做了什么事,激怒了齐桓公呢?
作为一国之君,向周天子进贡是每年必尽的义务。虽然当时周朝王室衰弱,周天子失去实权,许多诸侯国已经不再将周天子视作权威,甚至连进贡的义务也不再履行,但楚成王却依然坚持进贡京海策略,赢得了周天子的高度赞扬和信任。周天子甚至特地授予他“平定夷越、守卫中国”的权限,这无疑为楚成王的扩张提供了名正言顺的理由。
利用这一授权,楚成王开始大肆征战,吞并了弦国、黄国、英国、夔国等,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霸主地位。
而此时,楚成王最大的野心便是取代齐桓公,成为新的霸主。因此,齐桓公便以“尊王攘夷”的名义,联合各国对楚国展开攻势。面对齐国的威胁,楚成王并不慌张,派出了屈完作为使者与齐国谈判。
屈完与齐桓公的对话充满了智慧和巧妙。他指出,如果齐国以仁德来治理诸侯,所有诸侯都会心悦诚服;若以武力来强行压制,楚国的山川地形则是天然的屏障,即便齐国军队众多,也未必能轻易攻破。
最终,齐桓公意识到楚国的强大,并与楚成王在召陵达成了和平协议,史称“召陵之盟”。从此,楚国与齐国暂时不再发生正面冲突。楚成王开始南下开疆拓土,征服了许多弱小的国家。
当楚成王的目光转向北方时,徐国便成了他要攻占的目标。徐国虽然与齐国结盟,但也成为中原诸侯国的重要防线。为了打破这个屏障,楚成王向徐国发起了攻击。尽管齐国再次出兵援助,但最终徐国还是落入楚国之手。
在这一过程中,宋襄公成为了春秋时期的笑柄。宋襄公一心想要树立道德典范,呼吁诸侯会盟,以期确立宋国的霸主地位。但在那个强权为主的时代,宋襄公的仁义之举显得过于虚伪。楚成王以笑谈的姿态回应了他的挑战,并当场羞辱了宋襄公,甚至将其囚禁。如果没有鲁国的调解,宋襄公恐怕再也无法逃脱。
公元前638年,楚国对宋国发动了进攻,在泓水一战中,宋襄公为了展示自己的仁义,硬是等到楚军过河列队后才发动进攻。最终,宋襄公在战斗中受伤,不久便因伤口感染去世。
楚成王与晋文公重耳有过交情,他曾在酒宴上询问重耳如果复国后会如何报答自己,重耳答道:“若能复国,我必三舍避君。”楚成王看重重耳的能力,认为晋国不可小觑,因此在晋国援宋时,主动撤兵。
然而,楚成王在选立继承人时经历了长时间的犹豫。他本想立商臣为太子,但当嫡妻生下王子职时,楚成王决定将太子之位传给王子职。然而,商臣的野心极大,听闻此事后,他带领军队包围了王宫,逼迫楚成王自尽。尽管楚成王拼命挣扎,并且试图与各国诸侯寻求援助,但最终,他在商臣的逼迫下,孤立无援,最终选择了上吊自尽。
商臣继位后,成为了楚穆王。临死前,楚成王或许会想到自己当年如何逼死哥哥夺位,天道轮回,报应不爽,47年前他所射出的箭,最终也射中了自己。
发布于:天津市创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